|
党的十八大代表梅园雪一年有8个月在乡间田头送技术、搞科研,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,在科尔沁黑土地上创造了亩产2300斤玉米的纪录,村民们亲切地称她“女粮王”。
|
1989年,23岁的梅园雪以优异的成绩从哲里木盟(现通辽市)畜牧学院毕业后,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工作。她虚心向农技人员学习,认真钻研,很快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。
梅园雪身上常带着一个黑色笔记本,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,哪块耕地是什么土质、适用什么肥、病虫害如何,她都一清二楚。她说:“这是我干工作的‘导航仪’,每年都得更新几次。”
受笔记本的启发,她萌生了建立土壤信息库的想法。她把工作中记载的每个嘎查的土壤、种肥、病虫害等基础情况进行整理,亲自主持筹建了“科左中旗土壤施肥查询指导系统”,信息库成了农民兄弟手中的“导航仪”。
“喊破嗓子,不如干出样子!”梅园雪说,推广农业科技,首先要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。起初,村民对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不认可,积极性不高,梅园雪就与镇干部一起,挨家挨户地做工作。种田“老把式”孙老汉不相信,非要和高产创建技术比个高低。当年,科左中旗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达919公斤,最高亩产达1125.8公斤,获得全区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第一名。孙老汉彻底服气了,逢人便为高产创建做广告。
多年来,梅园雪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推广上,先后主持参与了30余项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、示范、推广和研究工作,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。仅“农业增效工程”项目,就为农民人均增收2870元,科技贡献率达96.4%。
在大伙儿眼里,只要有任务,梅园雪恨不得24小时不休息。身为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、主任,梅园雪每年有230多天在乡村蹲点。
23年来,她足迹遍布全旗500多个村屯,悉心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余个,农民技术员2500余人,被评为“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”。“看到农民粮食产量上去了,收入增加了,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!”梅园雪说。(记者贺勇)
[责任编辑:刘发平]
|